type
status
date
slug
summary
tags
category
icon
password
当各行各业陷入低价竞争时,养猪业率先开启了“反内卷”行动。
相关部门近期推出三大措施:减少母猪数量、控制生猪出栏体重、限制二次育肥投机,目标是将全国生产母猪(能繁母猪)存栏量从当前高位削减100万头,降至3950万头。头部企业如牧原已响应政策,连续两季度主动缩减母猪存栏。
为何养猪业调整如此频繁?根源在于散户主导的市场结构。

养猪生产周期长,调节存在滞后性:从补栏母猪到生猪出栏需10-12个月。猪价上涨时,农户增养母猪,但生猪上市滞后近一年;价格下跌时,产能淘汰同样延迟,导致供应始终难以匹配需求变化。
成本敏感,盈利波动剧烈:饲料占养殖成本60%以上(其中玉米占比约45%、豆粕约35%),饲料涨价直接挤压利润。以牧原为例:2020年猪价高峰时盈利274亿元;2023年产能过剩时亏损42.6亿元。
相比之下,饲料行业周期性较弱,需求更稳定。无论猪价高低,生猪每日饲料消耗相对刚性。饲料行业通常采用成本加成定价方式,原料价格波动可部分传导至下游养殖环节,缓解成本压力。
海大集团作为饲料行业的一员,2024年饲料销量2650万吨,反超新希望成为国内第一。
对于未来的发展海大集团更是信心十足,短期目标是2025年达到300万吨以上的外销增量,相当于再造一个中型饲料厂;中期目标是2030年达到5150万吨销售总量,增量相当于再造一个海大。
十年如一日
根据中国饲料工业协会数据,2024年全国工业饲料总产量为31,503.1万吨,同比减少约660万吨,下降2.1%,也成为我国近五年来饲料总产量首次下降。
而海大集团却逆势增长,2024年饲料销量2650万吨,同比增长9%。
新希望2024年饲料销量2595万吨,同比下滑9.74%;通威股份2024年饲料销量686万吨,同比下滑7.35%;禾丰股份2024年饲料销量396万吨,同比下滑7.98%。
外销占比大的饲料企业都是下滑的,而海大却是逆势增长,怎么做到的呢?
很多饲料企业,都通过“饲料+养殖”协同模式发展,比如新希望,随着养猪业务越做越大,养猪下行周期的时候对整体业务影响也越来越大。
有的饲料企业,走上跨界多元化发展的道路,比如通威股份,光伏业务营收规模已经原主业饲料业务。
多元化发展,也会分散企业的专注力,毕竟,任何企业都不是无所不能的,资源都是有限的。
而海大集团,十年如一日,把饲料业务当成是第一核心业务。

海大集团,2020–2024年饲料销量从1521万吨→2650万吨,增长74%。
海大虽然把饲料当成是第一核心主业,但是也还有其他协同业务,种苗和动保,养猪。
养殖产业链中,种苗是“核心芯片”,是技术门槛高、价值挖潜力大的环节。
海大饲料业务经过二十多年发展已积累了广泛的客户资源,通过向客户提供市场稀缺的优质动物种苗、高性价比饲料产品,依托养殖技术服务体系带动疫苗、兽药、生物制品等动保产品发展,通过全套养殖解决方案能较好地帮助客户获得养殖成功,帮助客户在实现健康养殖的同时,能够控制养殖成本,获得终端产品的竞争优势。
同时海大还加速布局海外,2024年海外地区饲料外销量236万吨,同比增长约 40%,现有已布局区域及其周边国家饲料容量已能够支撑完成海外中期目标(720万吨)。
2025年上半年继续增长,实现饲料外销量约1,365万吨,同比增加284万吨,增长率约为26%;其中海外地区同比增长率约为40%。
小试牛刀养猪
公司生猪养殖业务,2024年实现肥猪出栏约600万头。600万头的量级,对比牧原养猪大户,单单2025年上半年就已经3839万头。
公司以轻资产模式发展,综合养殖成本相对较低,且风险更可控。在行业产能过剩的背景下,公司推行“外购仔猪、公司+家庭农场、锁定利润、对冲风险”的运营模式,随着团队专业能力提升以及模式的摸索迭代,轻资产、低风险、稳健的生猪养殖模式越来越清晰,总体养殖风险可控、盈利可观。
公司养殖业采取了差异化的打法。高端产品在高定价的同时,都以最终追求动物成活率、生长效果和生长效率的明显优势,品牌效应突出;中端产品在保证领先的生产效能基础上,贴近于竞争对手产品定价,追求突出的产品性价比。因此,在行业整体养殖效益较好的情况下,公司客户能够获得明显高于同类养殖户的收益;而在行业养殖效益下滑甚至全行业亏损的情况下,公司客户可以少亏损甚至于不亏损。
行业发展
全球饲料市场规模预计从2025年约4800亿美元增至2030年5500亿美元(CAGR≈4.2%),亚洲贡献超40%增量,中国为核心引擎(2030年市场规模达1.8万亿元,CAGR≈8.5%)。
根据相关统计,目前全球动物饲料产量接近13亿吨,具体来看:中国是全球第一大饲料生产国,年饲料产量超3亿吨,约占全球饲料产量24%。分品种看,猪饲料产量约1.4亿吨;禽饲料约1.3亿吨;水产饲料产量约0.23亿吨,占全球水产饲料40%以上;其他饲料约0.2亿吨。
亚太地区(不含中国)饲料容量超1.5亿吨,除了中国外,该地区有全球前十大饲料生产国中的几个国家,包括印度、越南和日本。
北美地区饲料容量超2.5亿吨,主要是肉鸡、猪、肉牛饲料。该区域拥有超6,000家饲料工厂。美国占据了该区域绝大部分产量,产量超2.3亿吨,同时也是全球第二大饲料生产国。欧洲地区饲料容量同样超2.5亿吨,主要是肉鸡、猪、奶牛饲料。
非洲地区饲料容量超5,000万吨,其中肉鸡和蛋鸡饲料合计占该区域饲料产量的一半。非洲地区是目前全球人口增长率最快,蛋白需求与供应效率矛盾最突出的区域。
企业稳定性
最近五年归母净利润虽然有所波动,但是整体还是向上的。2020-2024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25.23亿,16.36亿,29.57亿,27.41亿,45.04亿。
最近五年毛利率虽然有所波动,但是还算稳定。2020-2024年毛利率分别为11.66%,8.49%,9.27%,8.47%,11.31%。
最近几年ROE虽然有所波动,但是整体还是向上的。2021-2024年ROE分别为11.77%,18.47%,14.53%,20.88%。

对ROE贡献最少的是净利率,2024年最高的时候只有4.08%,说明饲料行业赚的也是辛苦钱。
要拉开跟同行的差距,需要通过创新跟规模优势。
海大集团对于研发还是很舍得花钱,2024年研发费用8.60亿,占比营收0.80%;新希望研发费用2.50亿,占比营收0.26%;通威研发费用15.10亿,不过大多数都花在光伏身上。
同行比较
拿2024年年报数据对比,海大集团ROE更高,达到20.88%。新希望,禾丰股份,粤海饲料分别为1.73%,5.05%,-13.25%,海大集团跟同行差距巨大。根据杜邦分析拆解来看,主要是其净利率和总资产周转率较高。

虽然海大集团的净利率只有4.08%,但是领先同行一大截。新希望,禾丰股份,粤海饲料分别为0.20%,0.95%,-1.49%。
从运营效率来看,海大集团也领先同行,总资产周转达到2.47%,新希望,禾丰股份,粤海饲料分别为0.83%,2.18%,1.25%。
人效对比
2024年海大集团人均创收274.03万,人均净利润11.18万;禾丰股份创收355.03万,人均净利润3.38万;新希望人均创收249.38万,人均净利润0.48万;粤海饲料人均创收188.93万,人均净利润-2.82万。海大集团的人效也高于同行。
以上那些虽然很重要,更重要的是公司能够持续赚钱。
上市以来,海大集团累计融资51.75亿,累计分红72.67亿,累计净分红20.92亿。新希望累计融资272.6亿,累计分红64.06亿,累计净分红-208.5亿。禾丰股份累计融资27.48亿,累计分红10.07亿,累计净分红-17.41亿。粤海饲料累计融资5.38亿,累计分红1.06亿,累计净分红-4.31亿。
能持续分红,说明公司能够持续赚钱。
缺点与不足
饲料行业缺点也是很明显的,就是养殖环境跟原材料价格波动。
饲料行业主要服务于下游养殖业,养殖过程中高温、极寒、雨水、台风等自然因素出现异常变化时,可能出现养殖存栏、存塘数量的大幅波动,甚至于病害的规模化爆发,进而对饲料需求产生影响,出现阶段性或区域性需求波动的风险。
饲料原料主要是各类大宗农产品,以玉米、大豆(豆粕)为主。近年国内国际农产品市场联动紧密,各主要产粮国的气候变化、种植面积和收成变化、收储和补贴政策变化、进出口政策变动、各国政治博弈、国际贸易关系、海运条件等物流运力和成本波动、汇率变化等都可能给农产品价格带来较大波动,进而对饲料和养殖成本造成一定的影响。
专注做饲料的海大集团,能再造一个海大吗?
本文纯属个人观点,不构成投资建议